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工学>>正文
 
 政策文件 
 获奖教师 
 优秀案例 
 思政培训活动 
   
【转载】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绪论

2016年12月7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将德育元素融入高校专业课程教学,实现全课程育人。本校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中,探索“课程思政”改革实践,取得阶段性成果。

2.现存问题

在《电力系统基础》、《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中,发现主要有以下问题:

2.1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课程思政元素渗透到专业课程时,容易生硬,引起学生的反感。

2.2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

在课程思政的新时代大思政背景下,专业教师必须兼具社科人文理工性综合厚实的文化知识功底。

3.实施过程

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为载体,对本专业学生建立专业归属感、民族自豪感,显得及时且必要。课程团队以“电气中国”之“电力中国”为落脚点,加入“中国系列”元素,将专业课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以期巧妙地完成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的合二为一。

3.1 教学目标

(1)专业教学目标。使学生对有关电气工程问题有较系统的认识和了解,使学生深入了解电气工程中主要电力设备的特性、数学模型、相互关系及试验方法,为进一步掌握和研究电气工程规划、设计和运行等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2)思政教育目标。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课程团队拟加入“中国系列”元素,确立“电气中国”之“电力中国”为课程改革核心内容。

3.2 思政元素

(1)从电力工业发展史的角度,由认识我国电力网架电压等级、接线方式特点等知识点为切入点。

(2)对由于电力工业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给予特别高度关注,体现人文关怀与科技发展共同进步的价值引领。

(3)结合世界电力工业史上较为严重的停电事故“美加大停电”、“印度大停电”,以及国内最大的一次停电事故——2008年冰雪灾害造成的南方大面积停电等案例的技术和人为因素分析,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眼光解决工程问题,以及作为未来电力工程师所必须具备的社会责任感和诚信意识。

(4)通过当前我国电力工业产品技术分析、来源,如我国电网中80%以上的继电保护产品来自于国产、世界上第一台微机距离保护装置由国人发明等实例,从而建立一种对自身文化的信任感,培养自主创新的强烈信念。

(5)课程引入电力行业现状及前沿技术展望,主要以我国将“构建国际领先、自主创新、中国特色的坚强智能电网”为目标,强调未来电力研究人员必须要具备严谨的科研精神、多学科融合的思维、国际化的视野。

3.3 实施措施

(1)明确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大纲。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德育内涵和元素,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融入到教学中,特别是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中,注重“术”、“道”的结合,系统设计德育递进路径,并固化于教学大纲中。

(2)持续专题教研、丰富教学资源。课程组定期开展“电力中国”专题教学改革研究。利用成员在各专业方向的优势,以本课程为载体,将本专业的“中国实力”及时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环节。教学团队共同研讨、分工合作。

(3)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做好专业课程育人教学设计,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以互联网为载体,建立相应的BB平台网络课程。教师团队通过课堂互动、随堂反馈、课后网络论坛互动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实现线下、线上的“混合式”教学。

(4)调整评价体系、优化考核方式。将课程教学评价、学习效果评价从单一的专业维度,向人文素质、职业胜任力、社会责任感等多维度延伸。特别地,在课程实训、实验环节,除了考查学生的“术”之水平,而且注重考查学生的“道”之高低。

4.结果与分析

本教学团队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作为重要举措。在前期专业课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浙江省高校精品在线课程)的建设经验推动下,突出专业课程教学的育人导向,推动范畴更加宽广的“电气中国”的课程思政改革研究。


来源:大学之教

作者简介:王颖女,河南商丘人,工学博士,讲师,主要从事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微电网关键技术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郭倩,女,河南郑州人,工学博士,讲师,主要从事电力电子技术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郑迪,湖北黄冈人,工学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新能源并网控制与保护技术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关闭窗口
 
CopyRight© 陕西科技大学教师发展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西安市未央大学园区陕西科技大学 邮编:71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