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6天的训练营结束了,首先非常感谢学校、学院提供的宝贵学习机会,其次要特别感谢教师发展中心各位老师的辛勤付出,感谢人才办、人事处、科技处、图书馆、统战部、心理健康中心等多部门以及各学院多位专家的精心指导。本次培训内容十分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包括团队凝聚力建设、网络思政中心现场教学、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的数字教师构建方法、师德师风建设、图书馆馆情、科研政策与项目管理制度,以及养成健康运动生活方式等多元培训课程。尤其是9月2日下午同教师发展中心、特邀专业以及全体培训学员共同昨天交流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等大家普遍关注的话题,虽然培训学时相较全日制学习而言不算太长,但学习内容却是无比充实的,对我们青年教师来说更是终身受益。通过这次培训,我得到了很大的收获,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在培训期间,让我深感不断学习才是硬道理,作为一名青年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努力、不断钻研,把学到的新知识、新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完善自己、超越自己。教学质量是一所大学的生命线,质量不仅保证生存,也是保证大学不断发展的盎然生机;科学研究则是一所大学活力的源泉,活力的丧失也可威胁到生存的基础。因此,会教书的教师是好教师,会进行研究的教师是好教师,既会教书又会研究的教师是更好的教师。科研除了需要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直观、灵感,能抓住转瞬即逝的思想火花的能力,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等。因此,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往往会在教学和科研的思维转换中,倍感身心的疲惫,尤其是教学工作量过大,教学压力过强的情况下,出现力不从心,无所适从的情绪。大多数年轻教师的科研包括我自己都处于较低水平,但科研的增长将会导致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我们应毫不犹豫地投身到教学和科研中,在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
二、要保持勇于实践的精神。当代青年教师既需要理论的积累,又需要专业化发展以此开创广阔的前景,而这两者都离不开实践。“德育教师,以德育德”,要用行动跨越思想、做出专业、研出专业来。作为一名高校的思政专业课教师,要认识学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要努力实现有温度的教育,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真正激发他们向善、向美的积极性,只有成为教育教学的积极参与者、研究者,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要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只有按照这一要求来,才能达到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培根筑魂”的目的。
三、做好“言传”和“身教”的表率作用。用心去爱每一位学生,不轻易放弃学生,也是我此次学习的最大感悟。面对当今的形式,时代要求我们不断进步,吸取营养,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能够有突飞猛进的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在这次学习中我在思政理念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培训学习,我进一步了解了“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内涵。这些新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加自由的学习空间,为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自觉地把新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改变课堂的面貌,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民主、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师生关系融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使课堂气氛融洽,平等地对待他们、尊重他们,和他们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缩小师生之间心灵上的距离使他们产生“向师性”。努力将所学的新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立足“用活新老教材,实践新理念。我想只要做到这些,教学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保持自我反思的习惯。大学生思维活跃、乐于参与、推崇平等、充满质疑精神,愿意与教师交流互动,面对这样的群体,任何强制灌输都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因此,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需要提升的是一种境界: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就是要给学生的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将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应不断追问、反思、总结题,力求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从以教师为中心的“重教轻学”教学理念转到“基于学而设计教”的方式上来,力行一种既有权威又有对话的双向沟通教育教学模式,构建一种合作化、创生化、生活化、联动化的课堂生态氛围,达到春风化雨与水到渠成相结合的效果。
淬炼青春志向,成长正当时,教育之路漫漫,育人之心灼灼。“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们需要将专家传授的要点、要素,融汇于思政课堂中。我将一如既往前行,用美心共筑“美”,携手同行普新“篇”,一起创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