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资源分享  
当前位置: 首页>>学习园地>>经验分享>>正文
 
 他山之石 
 经验分享 
 资源分享 
   
2023年研究生导师外出培训总结(机电学院 王俊璞)
机电学院 王俊璞 

一、培训主要内容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的有关文件精神,有效提升教师能力,教师发展中心于5月21日到27日开展了为期7天的研究生导师培训活动,本人有幸在西南大学参与了该次活动。整个活动包含讲座,经验交流和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为大家带来了丰富的学习内容和体验。

5月22日上午,在简短的开班式后,原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陈志彪教授为大家作了题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理解五个牢牢把握”的专题讲座。讲座中,陈志彪教授运用丰富的史料、生动的事例讲授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伟大历史功绩,带领学员们深入理解掌握二十大精神中的“三个结合”和“九个深刻领会”,重点围绕“如何当好大学老师”“会工作会做事的十条准则”“会说话的十条艺术”等主题,向学员们讲授了作为一名大学老师,应该如何结合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升个人能力,不断发光发热。整个授课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讲座全程无讲稿、无课件、无间断,让我深受感染。下午,在西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高师办项目主管唐旭的带领下,我们奔赴晏阳初中学进行了“感悟晏阳初教育思想”体验式教学,平民教育家晏阳初以“民族再造”为使命的文化观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5月23日上午西南大学图书馆馆长、新媒体研究所所长涂涛教授为培训班带来了题为《技术赋能研究生教育应变》的专题讲座。涂涛教授从提升研究生教学质量管理、推动教学与导学的相互促进、利用技术手段优化教学过程、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等四个方面入手,深入探讨了如何将技术应用于研究生教育。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际工作经验的分享,涂涛教授勾勒出了技术赋能下研究生教育教学的新形态。下午,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肖亚成教授为培训班带来题为《科研规划与科研成果提炼的思考》的专题讲座。肖亚成教授从高校教师任职基本条件与工作压力、科学研究对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意义、科研规划与科研方向确定、科研成果的提炼以及科研管理对教师职业发展的助力五个维度向培训班学员分享了他的经验与见解。

5月24日上午,我们参观了西南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罗小英副主任介绍了中心的创建、发展历程,仪器服务学科情况,分析型超速离心机等大型仪器参数及测试中心物联网系统建设等内容,其先进的管理模式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触动。随后我们集中参观了西南大学的校史馆,对该校百年历史及成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下午,西南大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陈教授做了题为《学科建设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的专题报告,报告分享了学科建设发展的来龙去脉及学科建设规划的适用方法,分析了国内外高校及西南大学在学科建设的做法和思路,让大家对学科建设规划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5月25日上午,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杨挺教授为学员们作了《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政策规定与实践路径》的专题报告。杨教授围绕教育评价中的现实困境,全面解读了教育评价综合改革方案的定位、思路、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目标,分析了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进行评价改革的重点任务,最后总结了改革的实践路径,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共鸣。下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张学敏教授为大家带来了《我们用什么做导师》的讲座。张教授从自己指导研究生的经历出发,分享了如何指导研究生做到“筑知识结构,精研究方法”,做到“经世之心,良心为学”,做到“有情调、有情感和有情怀”,成为一名“有识、知耻、有情”的人。大家从张教授富有感染力的演讲中深入体会到导师既要授学问也要教做人,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

5月26日上午,我们与西南大学的王牧华教授、索化夷教授和尹克林教授分别进行了导师经验交流分享。三位导师针对我们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产生的疑惑或问题进行了回答,现场气氛热烈,交流融洽。下午,研修班全体学员赴“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进行了“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的现场教学”。通过参观学习,大家了解了红色三岩:红岩、虎头岩、曾家岩的由来,体会了“在废墟上创造新中国”的豪迈,感受了“愈炸愈强”的壮烈,学习了“永放光芒的红岩精神”。

二、培训总结(个人心得、体会;研究生指导工作的思路、规划等)

尽管培训时间不长,但内容充实且形式多样,通过此次培训,本人收获颇丰,如何做好研究生导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提高自身科研素质,积极向国内外知名教授学习,开拓自己的眼界。只有提高导师自身的认知水平,才能对学科前沿有准确的把握,才能提出新的研究方向,更好的培养学生。此外,对于研究生的培养不仅是做课题本身,更重要的是培养其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在对待陌生领域的未知问题时,能够勇于探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系列科学手段。导师作为科技工作者,不仅要有埋头苦干的科学精神,更要有抬头瞄准、关注时事政治的家国情怀,既要潜心问道,又要关注社会,将个人价值的体现和社会价值相统一。同时在科研过程中既要发散思维,坚持创新和学术自由,又要做到学术规范,遵循基本的学术道德和诚信。

其次,注重学生优秀人格的培养。导师的责任不仅仅是给予学生专业上的指导,更要从思想品德方面从严要求,关心学生平时生活,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培养有德有才的新青年。与本科阶段不同,研究生阶段学生更多时间需要独立面对困难,因此导师要注重正确引导,避免过多的挫折使学生产生挫败感。同时要引导学生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归纳总结,为今后进入社会总结经验教训。此外,要对学生从严要求,避免拖拉懒散,从一年级开始就要进入状态,定期组织学生汇报进展,使其养成积极向上的好习惯。研究生不是廉价劳动力,是研究组的主力、骨干和主人。管理、培养学生,既不能听之任之,不负责任,也不能过于“霸道”。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也要约束其行为,注重科研习惯的培养。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不是工匠式的师徒传承关系,研究生的研究必须要有创新性,因此在科研过程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热爱科学、为科学事业献身是每个从事科学研究人的必备素质,同时也是科学工作者人生的奋斗目标和价值体系。作为导师,要以身作则,将科学精神和科学习惯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从而培养其优秀的品格。

最后,对待研究生要做到“因材施教”。由于个体化差异的存在,作为导师要在初期认真了解研究生的特长和特点,针对其个性安排不同的科研任务。此外,在学生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指导。入门初期,注重科学思维的培养,特别是学生查阅文献能力的培养。由于本科阶段多是书本知识的学习,大部分研究生在初始阶段仍然处于被动状态,等待老师布置任务,而不是主动寻找问题答案,因此,可通过大量阅读文献加深其对课题的理解。随后,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简单的劳动力。研究生培养的重点应该在质量,最重要的素质是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独立完成研究课题全过程。

因此,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注意自己的学术思想、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严格要求自己,恪守导师学术道德,以身作则,真正的做到教学相长。

三、研究生管理规章制度核心内容摘要

研究生日常行为管理的目的是严肃校规校纪,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操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对研究生日常行为的管理同加强思想教育相挂钩,对学生以正面引导为主,做好教育、管理和奖惩工作。

导师是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导师应经常关心研究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引导研究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道德观,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遵纪守法、科学严谨、敢于创新的良好风气。

导师应加强对研究生的日常管理,严格考核。每月至少应听取研究生汇报两次,并做好记录,以便检查、掌握研究生的思想、学习、组织纪律等方面情况。对研究生中出现的不良倾向和行为及时批评、教育,帮助解决研究生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导师应积极参与制定本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并依据培养方案、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与研究生共同制订好培养计划。培养过程中,导师应及时检查计划完成情况;引导研究生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本学科前沿;组织研究生学术讨论(报告)会,认真指导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鼓励研究生参加专业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支持研究生做出创造性成果。

导师应指导研究生尽早选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应注意在选题中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组织参加开题报告会,认真评阅研究生学位论文,负责提出同意申请答辩意见。

导师应认真执行研究生各培养环节的考核,对不宜继续培养的研究生,应及时按学校有关规定向学院(部)和学校提出处理意见。

导师应在学术道德方面以身作则。在学术实践过程中,导师要注意言传身教,引导、教育研究生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导师还应参与学风建设,引导建立浓郁的学术氛围,组织研究生共同参与学术研讨和学术交流活动。

关闭窗口
 
CopyRight© 陕西科技大学教师发展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西安市未央大学园区陕西科技大学 邮编:71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