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刚走出大学校门的自己来说,很荣幸能够成为陕西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名专业教师,从此踏上了教学科研之路。
为了让我们更快的了解学校, 更好适应工作岗位, 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安排了为期8 天的新教师岗前培训。培训内容详实、丰富,主要涉及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学校发展史、学科建设与发展、师资队伍培养、出国访学申报、研究生培养与导师遴选规则、省部级及以上人才工程项目申报,众多名师为我们带来的教学经验及教学技能分享,以及两位青年教师从不同角度带来的基金申报经验。此外,学校职能部门和服务部门的系统的讲座,让我们更加全面的理解和了解学校职能部门的职责和工作范围, 也更加有利于我们合理的利用学校的职能服务和服务平台,有利于我们合理利用学校的资源体系,服务于教学科研工作。
7月10日的开学典礼上,主管人事的李志健校长语重心长地对我们分享了很多学校人事工作、人才工作的政策,给予青年教师真诚的鼓励。通过校长的讲话,我明白了几点。第一,“以本为本”,虽然没有教学经验,自己虽然没有教学经验,但是要尽快积极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为学校本科教育贡献力量。第二,做人永远是第一位的,映射到教师身上,我明白师德是自己的立身之本,好的德行才有资格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此基础上一切的教学技巧、科研能力才立得住脚。
接下来,张力跃老师为我们生动讲述了《教育学》之旅, 这对非师范学校出身,博士期间忙于科研工作的我来说获益匪浅。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首先应深入了解自己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初出茅庐的自己来说, 对高校教育工作知之甚少, 加之教育经验欠缺、教育形势的快速发展等,而诸多问题唯有我们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方能得以攻克。 如何做好教育工作是摆在新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掌握教育艺术、教学规律,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方能做好教育工作。教育工作是一门艺术,上好一堂课,上一堂好课,都需要教师精心准备,认真备课,做好课堂教学设计, 其中蕴含了教师的无数心血。
7月10日下午,刘有红老师为我们解读了教育法规。对于这堂课我的第一感受是:用心良苦。本以为新教师培训就是向大家简要介绍学校的基本情况、职能部门等,但教师发展中心为我们请来了法律专家,向大家介绍教师的权利与义务以及在法律上可能碰到的意外情况,使我对高校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透彻的认识,同时也学会了从法律角度上履行自己的教师义务与职责。同时,也让我学会在这个高度复杂的信息时代从法律角度上保护自己。
7月11日一早,我与其他几十位朝气蓬勃的新老师一起踏上了去秦岭山区进行户外素质拓展的旅程。我们被分为红黄蓝绿四个小组进行团队建设及比拼,在这个过程中,我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收获是真正认识了个其他学院的新老师,并互相添加了联系方式,方便日后进行学术及日常的交流,这个收获是仅仅坐在教室里听讲座办不到的,对此我非常感谢教师发展中心的领导及各位老师。我们进行了几项考验团队协作能力及凝聚力的趣味运动,在这个过程中,众多刚毕业的博士突然看起来不那么书生气和成熟,甚至散发出了像大学毕业生一样的青春活力,欢声笑语弥漫着空气清冽的秦岭,让我们忘却了夏日的炎热。一天的团队建设临近结束时,教官和工作人员让我们参与了一项看起来令人不寒而栗的困难项目:毕业墙。六十多个人需要徒手翻越一座高墙。这个项目其实大家在电视和网络资源上多多少少都将见过,大概知道其原理是需要人墙、人梯、拉手等步骤。即便如此这依然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项目,我们预计要1个小时才能完成。一些男老师主动扛起了责任充当人梯,至活动结束时,他们的肩膀都已有淤痕,这让我们很感动。令人吃惊的是,最后我们仅用了十几分钟便完成了挑战!由此可见,精密的前期计划、自我牺牲精神、互相信任、团队配合,以及永不言弃,是一个项目、一个课题、甚至是我们职业生涯成功的必备要素。
7月12日早上,学科办,也是我所在的材料学院的知名教授蒲永平老师以他特有的风趣幽默,又不失庄重严谨的方式为我们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学科办与我们新教师之前的交集及与学校学科建设发展密不可分的关系。听完这个含金量很高的讲座,我认为自己之前的思想还是太狭隘了,基本只专注于努力科研,在完成学校聘期任务的基础上勇争上游,成为一名副教授甚至是教授。但听完蒲老师的讲座,我觉得年轻老师不该整天只想着自己的学术与职业生涯,而是要从全局出发,把自己的科研方向、课程设置与学院的发展、学校的学科将建设、学校冲击双一流的战略结合起来。这样站在学校、社会需求的东方之上进行奋斗,在实现自己职业发展、人生价值的同时可以将自己对学校、对社会的发展最大化。借东风,顺势而为,实现双赢!
接下来,研究生院的鲍艳老师和国际处的刘雨凡老师分别为我们介绍了学校研究生导师遴选及教师出国访学申报制度。对此我有三点感受。第一,学校为研究生培养工作煞费苦心,制定了一套全方位质量跟踪方式,确保每一位研究生高质量的毕业,成为优质人才;第二,学校为研究生导师的科研工作修煞费苦心,不像其他学校一朝成为硕士生导师就可以永远是,而是从师德、科研水平等方面动态考核所有老师,确保我们不松懈,水平不下降,这样是广大研究生的高度负责,也是对老师们的激励和鞭策;第三,学校不惜出巨资支持所有符合条件的老师出国访学,甚至大力为老师们争取名额,就是为了让我们的职业成长之路没有后顾之忧,所以我们自身需要充分理解学校,也要积极争取机会利用学校提供给我们的宝贵资源多出去走走学习教学、科研经验以及不同国家的思维方式,只有思维火花的碰撞才能实现创新,才能为陕科大的学生带来更多学习机会。
除了在工作和学习上对新进教师进行一系列讲座之外,学校教师发展中心还为我们带来了两场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第一个为学工部李萌老师带来的关于如何与“00后”大学生有效沟通的讲座。结合李老师的讲座以及近年来社会新闻的诸多报道,随人作为一名“90后”,本人觉得和“00后”的代沟非常大。想到以后自己的课堂主要受众便是特立独行的“00后”,我不禁觉得压力很大。好在李老师通过他多年的学生工作经验告诉我们一些与学生交流的技巧、处理特殊情况的预案、与较个性同学的相处方法,这些知识在场的老师都听得很认真,但我认为技巧和工作方法只是表象,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因材施教。第二场关于心理方面的讲座是董雪老师为我们“青椒”量身打造的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素养。谈到青年教师面临着教学、科研、职称、照顾老师、照顾孩子、还房贷和车贷等压力时,很多老师都相视会心一笑。董雪老师在深入理解这些压力的基础上给我们推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压方法,以便让我们以更饱满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
基金申请是我们众多年轻老师的心结。教师发展中心为我们举办了两场基金方面的讲座,其中陈庆彩副教授的讲座是在暑假之前,他连续两年分别获得青年基金和面上基金的资助,可谓这方面的专家。他拿出自己环境治理研究方向的一些具体内容给我们讲解了申请基金的注意事项。我的体会是,技巧再多,门路再多,都不如踏踏实实勤学肯干地去做。把申请基金当作博士毕业一样重要的事情去对待,内心的信念对了,其他外在的技巧等,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另一场关于基金的报告是白阳副教授关于他两次基金申报的得与失。白阳博士的报告在开学之后,此时我已得知我今年的基金并未获得资助。白博士第一次申请时也失败了,他由此讲了他是如何看待失败,从中吸取教训并在第二年成功获得基金委资助的。我想对于大多数像我一样今年失败的老师来说,这个讲座某种意义上给了我们一些安慰和鼓励。回想我的基金意见,自己的研究基础是够的,不足的是“点子”的创新不足,且实际应用时考虑不周全。接下来,我将针对专家的意见在这两方面下功夫,争取明年获批。
看着19级新生稚嫩而充满朝气的面容,新的学期开始了。教师发展中心的一系列讲座让我更了解学校,也更了解自己的使命。新的学期,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