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许宁
5天浸入式、体验式的学习和培训,思想上经历了一场“研究导向型教学”理念的洗礼。第一次参加这种集中式的培训,对于教龄只有1年,有太多的关于教学上的问题,又不知道在哪里寻求答案的我来说,简直就是雪中送炭。在这里,我似乎找到了自己在教学理念上的共鸣,以及如何通过课堂设计完成教学目标的方式和方法。从这点上来说,我非常感谢教师发展中心和学院提供给我的学习机会,感谢西交利物浦大学领导与教育前沿研究院所有老师们的分享和帮助。
图1.大合影
我目前只有32个课时的教学经历,面对课堂上大片“睡倒”的学生和他们那一双双空洞的眼神,让我感到有窒息感的恐慌和无助。在现有的考核体质下,经过最后几周的考前突击,我知道虽然他们当中的大多数能轻而易举的通过考试,但是考完试,学生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吗?在即将到来的职场,能游刃有余的解决专业问题吗?他们的所学能够转化为生产力吗?他们知道团队协作的内涵吗?
但如果站在学生的角度,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也都不足为奇。在知识爆炸的智能化时代,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我主讲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是专业基础课,这门课在慕课等网络平台上,或者国内任何一个985,211大学的在线课程上,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听到国内外材料领域的大牛们对每个知识点的讲解,这些精心制作的课件集图片、动画、视频于一体。那么学生为什么要早起,来到我的课堂上?为什么要看我们用板书书写的知识点呢?
站在一名专业老师的角度,什么样的人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大学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而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又是怎么设立的?我们如何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来设计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活动又该如何展开?
图2.我校材料学院老师与马丁老师合影
这一连串的,困扰了我很久的问题,也不知道该去向谁求助的问题,通过此次学习,回答了无论是在理念上的还是在具体教学当中的,我的大部分疑惑。对我感触最深应该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解,席酋民校长和张晓军教授通过十年的摸索,他们认为应以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和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学生的认知体验、情感体验和社会体验,达到从孩子到年轻成人到世界公民,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到研究导向学习,从盲目到兴趣导向到人生规划的转变,并且这里的“学生”应该被定义为学习者,包括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这样,在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基础了,为了适应现在大学生的学习习惯,传统的教学模式应该具有新的目标,并且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作为教学和课堂的组织者,应该利用新的技术和方式去改造和实现传统的教学,用在线课堂、翻转课堂、微课和虚拟学习空间等技术创造出优于线下教学的体验,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功能,做到基于学情的个性化定制式的以学生为中心。
而于昊、张婕、陈冰等老师,以他们各自的实际课堂为例,引导我们学会剖析教学大纲,帮助我们学会教学目前的设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原则,教学活动如何展开,及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式的选择。同时,他们提出的在整个教学设计环节中,要设置多个闭环环节,让学生和老师不断的进行反馈和反思,这一点也是我非常认可的,这会不断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表现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也会让老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去反思教学方式方法。最后通过王千老师的课堂,让我们在参与式的学习过程中,收获了高质量教学目标的评估标准,获得了相应的教学目标设计和融入高阶思维的方法,同时掌握了激发学生提出高质量问题的条件,着实体验到了研究导向型教学的魅力。
下面就我几天培训的心得体会,及对自己课程的反思,利用西交利物浦大学领导与教育前沿研究院提出的研究导向型教学行动框架,对我主讲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双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和部分教学方案进行改进。
图3.研究导向性教学与学习过程映射
1.课程目标:主要分为知识/技能层面,能力层面和素养层面。构建学生什么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什么能力,提升学生什么素养,应该越详细越好。
建议:课程执行大纲应给出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该学习、发展以及掌握的特定知识、实践能力、思维技巧,学习成果将为学习者设立课程学习目标,学习成果描述原则上4-8条,且应集中在课程学习最为重要的成果上,而非针对某个单独的单元。学习成果陈述应具有三个特点,即可观察、可测量、由学生完成而
非教师完成。
表1.《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课程目标
类型 |
预期成果 |
知识/技能层面 |
(1)学生能够用英文描述材料的分类,不同类型材料的典型性能和用途,及复杂材料工程问题中涉及的本专业知识。 (2)学生能够清楚认知材料的力学性能参数及其测试原理,用英文描述陶瓷和玻璃的制备工艺流程。 |
能力层面 |
(3)学生能够利用断口形貌判断材料断裂方式,分析工程问题中材料的失效过程,讨论在工程问题中材料的设计与选择原则。 (4)学生能够准确使用专业英语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运用英文表述自己的观点和进行专业的国际交流。 (5)掌握英文文献的检索方法,积累一定的英文文献阅读量,了解材料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趋势,培养数据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6)学生能够正确引用他人的学术观点和学术成果。 |
素养层面 |
(7)学生能够尊重他人知识产权,遵守学术道德和规范。 |
2.课程目标的实现:(就课程目标中(5)-(7)进行的教学设计)
建议:描述课程的每一项目标是如何实现的,载体是什么(一个完整的载体包括:教学活动以及活动发生的情境、形式和资源、以及是否需要小组合作)。
表2课程目标实现方案
|
主题 |
形式 |
学习环境 |
材料 |
知识 |
能力 |
素养 |
载体 |
文献检索 |
工作坊 |
分组拼桌 |
自备电脑 |
数据库、期刊、关键词、学术道德等概念 |
学会文献检索,积累一定的专业文献阅读量,培养数据分析和综合的能力,正确引用他人学术观点 |
能够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和遵守学术道德规范 |
3.考核设计与评分标准:
建议:评价方法应该与预期学习成果相一致,既对学生课程表现给予严格评价和及时反馈,同时也给学生提供改进的机会。
由于我们现在对学生的最终考核,主要是通过卷面成绩来反映,因此老师在整个对学生的考核过程和体系中的主观能动性较弱。在进行考核设计与评分标准的制定时,我设计了本门课程的平时成绩考核,如下表所示。
表3.《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双语)平时成绩的考核安排说明
方式 |
考核类型 |
预期学习成果 |
时间 |
权重 |
评价方式 |
备注 |
考核1 |
课前测试 (对复习及预习程度进行测试) |
(1)(2)(4) |
2-7 |
20 |
卷面成绩 |
侧重知识点 |
考核2 |
PPT分组讨论 (每周一个主题,每周由一个小组进行展示) |
(3)(4)(5)(6)(7) |
2-7 |
20 |
组内互评(30%)+其他同学(70%) |
老师进行采分点的设置,明确给出打分标准 |
考核3 |
英文综述 (根据给每组的关键词,自己选择具体方向,进行文献调研、数据分析和综合,进行英文文献综述) |
(2)(3)(4)(5)(6)(7) |
2-7 |
20 |
组内互评(50%)+其他同学(20%)+老师打分(30%) |
老师进行采分点的设置,明确给出打分标准 |
考核4 |
海报展示 (根据关键词,每个小组完成Poster的制作和展示) |
(1)(2)(4)(5)(6)(7) |
8 |
40 |
观众打分 |
邀请本专业师生参加海报展示环节,给出打分标准 |
以上是我根据此次培训内容,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的部分教学活动进行的改进。思想主要来源于培训后,我对我的课程的几点反思:
(1)增加学生的自学和自省时间。除了满堂灌,学生更应该有大量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老师的角色应该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思想的引导者。通过有目的性的增加课前、课后的专业英文阅读量,激发学生对某一领域的兴趣,以兴趣为导向,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2)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也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老师通过各种方式创造学生的参与性,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提问比例,同时引导学生从大量问题中提炼出有用的、有意义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且部分课程可以由学生主讲,让学生自己学、互相学。
(3)持续不断的给学生反馈。让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成为闭环,且在大闭环中,镶嵌多个小的闭环,每个闭环都给学生定量的反馈,直接指出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让他们及时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通过学生的反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常常用这些方法鞭策自己,在心中种下一颗“研究导向型教学”的种子,希望它能够在我的课堂上开出美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