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夏飞
为期5天的西交利物浦研究导向型教学与教学管理国际化能力提升项目已经结束一周多的时间。但是那几个紧张而又充实的日日夜夜,为我此次苏州的学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次研修整合了西交利物浦大学及英国利物浦大学的优质资源和教学专长,分享了“西浦”探索形成的课内课外融合的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实践经验。研修的专家团队由“西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ILEAD常务副院长张晓军和各院系老师组成,分别从“‘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和体系”“研究导向型教学的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导向型教学的应用与反思”三个模块,围绕如何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型教学主题展开,帮助参与者进行自我角色定位的转变,并探讨了如何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出发,改变课堂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ILEAD学生项目专员向大家讲解了基于研究下的当前大学生的学习现状、“西浦”研制“研究导向型学习”的原因、影响学生采用研究导向型学习的因素等,并邀请来自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嘉宾共同参与探讨研究导向型学习。
西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说:“西浦提供‘以成长为目标、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兴趣和研究导向型的教育’。试图从老师主导的教育变成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的教育,从传输知识转变到通过学习帮学生健康成长。” 大学生最主要的任务还是学习,但如何让学习变得更有意思,让学生获得更大收益?这是西交利物浦大学的老师们一直在思考和创新的事情。
为此,西交利物浦的教师在课堂改革方面付出了很大的精力。一门“环境可持续性”课程,听起来特别抽象,不是很有意思。但是该课程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做一个酷酷的音乐台阶来吸引同学多走楼梯、自己设计一个节能装置来减少教室的空调能耗、学一些社会心理学然后应用于影响更多同学在不用电脑时把它设置成睡眠模式、搞一些诸如你来垃圾分类我就送猫粮的创意活动来推广垃圾分类的知识……看似只是在做项目,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向学生传输的理念、意识等高阶思维。城市规划与设计系的陈冰老师在工作坊培训中强调:“老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打破以前被填鸭式教学填满的那个杯子,然后根据自己的兴界趣来探索这个世、重新学会学习。”又如,在建筑系的“结构与材料”这门课上,任课教师让同学以6人为一组,在不用胶水和胶带的条件下,用纸板搭出各种充满想象的小房子。而在设计过程中,终点强调“考虑客户需求”的理念。让一群10-11岁的小学生先画出他们心目中“梦想的房子”,然后由西浦建筑学的学生们来帮助他们“梦想成真”。之所以要以客户需求为设计理念,因为建筑学的学生需要明白他们不是在设计雕塑,而是在为人们创造一种氛围和环境。西浦倡导研究导向型教学,与传统老师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不同,在结构与材料这门课上,老师的角色、教学的作用已经转变为为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供支持和指导。从研究导向教学的角度来说,长期学习源于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掌控。在学习过程中,目标是根据个人对知识的渴望产生的,而不是通过分数来制定和达到的。西浦在过去十年深入探索研究导向型教育,并形成了一套教育体系。在研究导向型教育的模式下,学校的价值将不仅仅是提供“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改变传统的知识灌输式学习为研究导向型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问题和现象出发,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搜寻和学习与问题和现象相关的知识,通过团队合作,整合知识,解释现象或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相比较之下,我们目前采取的教学形式、方法、内容等,重点依然集中在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并非理解和应用),这对我们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我们平时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可以说百分之九十多的关注点就都集中在教材上的知识点。无论是通过督促学生课前预习、课上认真记笔记、课后作业题目的教学方式,关注度都集中在固定化的知识点上,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对知识点转化、应用能力的提高并没有多少。然而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对这个问题好像并没有发觉到,反而认为这就是教学的正常模式,年复一年地教授着教材上相对来说成熟的同时也落后的知识点。
另外,对于我们国内的学生,我觉得有个错误的认识。我们一直认为,我们的本科生,经过高考、中考的洗礼以及这么多年的“填鸭”式教育,学生的思维很局限,思维模式线性、简单、不发散,创新意识也不强。同时也把这个认识放在了中国教育模式下所有的学生身上。然而,这几天在西交利物浦接触到的学生,也是经过我国高考的,但是他们所能做到的远远超过我们的认识。事实是:学生的思维模式并没有被禁锢、也并不是没有创新,只会简单思考答案。最缺乏的是引导学生创造思维的迸发,而这种引导,最大的责任就是在教师身上。
经过此次培训,对于我的教学有了非常重要的启发。此次在西交利物浦的几天培训,简单来说,我最大的收获是:教授的重点和对象是应该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而不是把事实性的知识点转述给学生。西交利物浦实行的研究导向型教育是从教知识到帮助学生成长。一门课150学时,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很短,更多的时间是留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小组项目的形式进行研讨、调研、对问题做解决方案等。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将知识进行迁移、应用。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对知识是重于应用,明白什么情况下某知识点是可以应用的。项目结束后,对知识点的掌握是达到了可以应用的层面。相反,对比我自己目前应用的教学方法。从一开始到最后,一直在强调这是重点,那是难点,课前提问,课间休息的时候抽查学生笔记,生怕学生对知识点的遗漏。然而反观这样的形式,学生对知识点只是停留在记忆的层面,并没有达到能够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经过考试之后,可能全部忘光。在以后科研、工作过程中,如果需要该知识点,往往是通过翻阅书籍、文献或者直接网上搜索来获取。当思考到这里时,我深深觉得我们的工作其实远远是不如百度、谷歌。所以对教法、教学重点应该认真思考,究竟什么才是我们应该教给学生的。
所以,在接触的最新的教育理念之后,反观我们今后应该怎么做?就我个人而言,在学校相关规定的前提下,我会尝试一些教学方法的改革。目前我带的课程有两个课头,一个班30人,另一个班110人。我打算在30人的小班上先尝试起来,将学生分组,对一些客观性知识点,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且教会组内其他学生。通过学生互评、测验、效果观察等方法进行考评。对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点,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生活中该知识点的应用实例,通过简单、易懂的形式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解释,并且揭示背后的专业知识。这样有这么几点好处:1)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环节;2)小组随机组合,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3)理解和教会别人是对知识不同的掌握程度,如果能教会组内同学,必然对知识点理解得很透彻;4)调动学生对知识展现形式的开发,对局限思维的打破。
除教学形式上的改变,我还尝试教学内容的提高和拔高。重点不全部放在教材上有的知识点,知识点留给学生进行自学,而对于知识点相关的应用方面、最新前沿研究方面进行拓展,引导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并且让学生明白知识最终是要进行应用、生产的,并非停留在考试卷上。同时,这对我们教师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需要一直提高自己的能力。
同时借此机会,对学校教学工作有些自己理解的建议,无论是否恰当,在此提出,以便学校能了解我们年轻教师的想法。
(1)减少学生学分,适当减少学生基础课所占学分比例。就我所在的生物工程专业,国家标准2018年规定学生学分应该在165和180学分之间。但是目前执行的培养方案为190学分。最近我负责培养方案修订,在满足国家教学质量标准以及认证标准所要求的专业知识点的前提下,很难将学分限制在180分以内。专业课已经没有办法再继续压缩,学科要求的专业知识点本来就很少了。纵观学生的课表,大一到大三,基本上课表都是满满的,基础课占了很大一部分,实验课还从来都是插空在晚上、周末的时间。这种情况,学生很难进入相关研究室进行研究,对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动手能力等均非常不利。因此,在重基础培养的前提下,能否考虑适当减少基础课程的设置。
(2)活化课堂教学方式。据悉学校相关规定,教龄不满三年的教师在主上一门的课程的时候不允许使用多媒体教学,强制要求板书教学。因此为例,我考虑的事情是:如果开展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尺度稍微大一点的,会不会和学校的规定相冲突,教学督导会不会觉得课堂太乱而要求我们停止。
(3)尽量实行小班教学。目前教学班级较大,有的时候一个课堂有四个班一百多人。这样的大班教学效果显然不如30人的课堂教学效果好。所以学校能不能实现小班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
(4)完善教学条件。此次西交利物浦带给我们的冲击不光是教学理念方面的,教学硬件设施的完善也是良好教学效果的保障。智能化教室、先进多媒体的全面应用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完善。
以上是对此次西交利物浦培训的思考,也有一些学校的一些建设性建议。其实思考得很多,当要写下来的时候却觉得无从下手,算是简单谈谈一些认识吧。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将西浦新的教学理念融合进我们学校的教学环节。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是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需要慢慢渗透、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