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资源分享  
当前位置: 首页>>学习园地>>经验分享>>正文
 
 他山之石 
 经验分享 
 资源分享 
   
首期赴厦门大学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马立军 文传学院
 

厦门大学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文化传播学院 马立军

2014年9月17日至9月27日,我参加了由陕西科技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的赴厦门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收获可谓巨大。

一、培训内容

1、师资。就整个培训的形式来讲,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讲座与交流。其中交流部分,厦门大学安排了别敦荣、周序、史秋衡、潘懋元、计国君、郭祥群、卢乃桂、邬大光、詹虹、朱水涌、许经勇等11位先生进行讲解,其身份既有厦门大学资深教授、副校长、教务处长、教育研究院院长、副院长、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以及全国教学名师、管理学院、经济学院、人文学院的一线教师,同时还有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创院院长;而所有人的共同特点,都是对教学既有丰富的经验又有深刻的理论见解。因此,单就教师人员构成而言,可谓师资强大。至于交流部分,一种是两校骨干教师教学示范,现场点评的都是厦门大学著名教授,相关领域的专家;一种则是听课,就我所选新闻传播学院部分教师情形而言,双语教学、理论讲授与偏于实践者同时兼有,年龄也跨老中青三代,不难看出厦大不忌人评、开放自信的气度。

2、内容。如上所说,讲座教师身份不一,故所讲内容自然有所区别,但整体来看,互有关涉,形成了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围绕学生、教师以及管理三个层面展开的教学安排。

(1)关于课程教学方面。其中有偏重于实践者,如周序博士一方面辩证地说明高等教育学所倡导的许多理论及概念应作具体地判定,不宜一概而论。另一方面,则介绍了备课的三个环节,即备学生、备课、备教学手段。而郭祥群教授则结合自己所教化学课,用生动具体的案例,为我们演示了课程教学的三个层次。首先是宏观层次,这需要在观念上完成从信息灌输、传授知识到智慧启迪的认识转变,其中引导学生建构个性化的学科知识体系尤为重要。其次是中观层次,要求教师应突破一本教材的局限,参考多种教材、利用相关论著来构建一个开放的课程体系,实现自我知识更新。最后是微观层次,则是将前述两个方面的思考进行落实。具体来讲,就是如何精心设计课程教学。在这方面,郭教授强调,课程教学不等于课堂教学,换言之,在课堂教学之外的问题学习、团队学习、实践学习以及网络、书本等的学习,都应包括在课程教学中。

至于教学理念方面,别敦荣教授认为,大学教育理念具有时代性,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就当前的国际、国内环境而言,日新月异的互联网科技已打破了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使之成为众多知识点中的一个源;而学生除了获得专业教育外,还需要全人的感知。因此,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信息传递模式必须变革,注重引导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其能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一个必须面对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研究性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计国君教授通过对美国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考察与思考,认为学科的交叉、融合对于改变和提高当前我国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现状,不失为一种值得借鉴的思路。

(2)关于教师发展。在这方面,潘懋元教授的讲座,从教师发展的理念、内涵、方式与动力四个方面,阐述了在教师发展中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以及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对于如何促使教师自觉发展,除了教师培训的方式,职称晋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奖罚等方式固然也有效,如何让教师产生自我价值追求,形成自主发展的动力,还需要学校和教师积极探索并解决。卢乃桂教授则通过香港大学教师工作时间的安排,一方面说明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理念,一方面又反对教师在同一时间兼顾两者的做法。另外,他还特别强调了在当前信息全球化背景下,教师除了上好每节课外,还需积极认真思考兼容性人才的培养及实施措施等问题。

(3)关于学生培养方面。对此,史秋衡教授所讲《大学生学情特点与大学质量管理》,主要利用自己的研究调查所得数据分析说明,当前大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学习的自由度大与具体引导缺乏两者间的矛盾。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上学期间目标大多不明确,时常处于一种迷惘的状态。再加上我们的评价标准仍停留在简单的成绩评判,学生课外研究性指导匮乏,所以导致的直接结果即是我国创新性领袖人才严重不足。计国君教授则在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等教育发展后认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实际已由之前的接班人变为现在的劳动者。至于人才培养模式上更是专而又专,就业面狭窄,创新人才缺乏。比较而言,美国高校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则非常普遍。因此,如何在学科大类的背景下、基础上培养人才,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必须思考并解答的一个问题。与之相应,现在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评价体系都必须重新构建。其间应充分尊重和倡导以教师个人为主导、学生学习为中心而展开的教学改革。至于朱水涌教授的讲座《人的设计》,并不直接从学生的具体培养着眼,而是站在中西方文化比较的角度,纵谈了两种文化对人的思考及其相关认识与特点。

(4)关于学校建设与管理。由邬大光副校长讲授的《大学底蕴与管理中的科学》,从学校建设的物质和精神层面,客观地分析了一流大学所需要的条件。但他同时举例强调,决定一所大学层次的,最终还是理念和文化。而在这方面,我国高校还相对比较落后。最后,邬教授以厦门大学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新修订为例,说明其修改的方法及过程,以及新的人才培养体系的特色。与邬教授从宏观层面谈高校改革及学科建设与管理不同,詹虹教授从管理学的角度,以大量生动鲜活的案例分析阐述了沟通在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具体方法。

(5)我国的经济形势与经济体制改革。这一主题是由许经勇教授讲授。许教授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历程的回顾,说明发展是根本,改革则是根本动力。当前我国经济体制存在的弊端对我国的经济带来了阻碍,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予以解决。

二、个人心得

教师作为教育行为的直接实施者,其对教育的认识直接作用于教育者。就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培训作为教师发展内容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毋庸置疑。

我是2008年秋进入文化传播学院从事教师工作的。任教至今,已有六个年头。六年的时间,使我对教学过程已比较熟悉,也形成了一些自己的认识和判断。但这次培训让我有机会在一个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更高的层面上来理解我所从事的高等教育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1、应有国际的视域。这次厦门之行,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为我们讲课的这些教授,在谈及高等教育的时候几乎言必称美国。如别敦荣教授对西方高等教育发展的介绍,计国君教授对美国高校人才培养方式的介绍,邬大光教授传授厦大向美国高校取经的案例,以及郭祥群、詹虹等教授在讲课过程中引述西方教育案例等,这些在展示厦大对西方高等教育知之甚深的同时,却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新的参照系。在我而言,这促使我多去了解并学习西方高校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我校而言,则不妨如厦大那样,在参考国内一流大学专业培养经验的基础上,立足自身条件,重新制定具有我校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须知,求其上者得其环中。我们虽然距离国际一流大学可谓遥远,但培养优秀的人才却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既然它们有好的做法,当然可以拿来为我所用。

2、要懂得教育的对象——学生。在过去,我们谈及教育的时候,更多地关注的是教师的作用和地位,视教师为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然而教学从来都不是单向的传递,而是接收与思考的互动。史秋衡教授进行的大学生学情特点研究,虽然是面向全国,样本对象里也没有我校学生,但他揭示出的几个现象值得重视并思考:

(1)高考成绩与大学成绩不成正比。史教授的调查数据表明,越是好大学,学生对于学习的专注度相对越低。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即在于学生并不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自由时间。这意味着,大学四年期间,教师、学校对学生的关注,需要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2)课程教学不等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课程教育的重要环节,但并不等于全部。换言之,在课堂之外,教师也应给予学生指导。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的方向,同时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和科研中,培养其获得知识的能力,产生学习的兴趣。就此而言,研究性的课外指导对教学效果的实现以及学生兴趣的建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重视学生的“关系”。史教授的调查表明,大学生最重视的关系中,师生关系以及舍友关系都排在前列。但现实中,这两种关系又都是缺乏或者紧张的。有鉴于此,如何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理应成为教师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之一。而宿舍环境的管理,也需引起学校管理者的重视,并思考如何创建一种良好积极的宿舍环境。

3、教学与科研不应两分。教学与科研看似是两个问题,但具体到教学环节,则两者实为一体。因为如前所说,研究性育人,其先决条件即是教师懂得科研。而教师要传授给学生本专业最前沿的知识与动向的前提,也是教师本人在从事与其相关的科学研究。况且,创新型人才培养,也理所当然地要求学生具备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就是科学研究的本质。因此,教师从事科研,并将研究的方法与心得传授给学生,这在教师而言,是自然的,也是必须的。不过对于如何评定教师的科研及其在教学中的效益,在当前我国高校管理者重视数量不重质量,质量监管缺乏量化标准的情况下,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4、面对各种所谓先进理念,应该审慎对待。在这次培训过程中,厦大教师介绍了许多国外名校的教学方法与理念,其中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些名校的教学方式并不完全一致。以当前热推的微课和慕课现象而言,其本身的意义与地位,也存在诸多争论。因此,理念本身有其产生的基础和前提,对于我校而言,立足自身现实,具备前瞻眼光,参考众家之言,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才是明智之选。

5、结合之前自己教学过程中的思考、此次培训获得的信息以及与厦大新闻传播学院交流所得,窃以为我校有条件并应尽快展开的工作,有如下几种:

(1)进行本校大学生学情调研,了解本校学生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措施。具体调研内容可以参考史秋衡教授的方法与问卷。

(2)面向全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而非目前的优秀本科生导师制。在扩大指导范围的基础上,使更多地学生获得与导师有更多交流的机会,使教师也能更多地给予学生学习、情感、人生等方面的指导,从而帮助学生明确发展目标,乐于学习。

(3)建立以教研室为基本单位的讲课、听课制度,学术交流、讲座制度。从教学能力的培养以及科研方向的明确这两个方面,促使教师成为教学科研兼备的人才。

(4)充分利用本校人才资源,定期进行学科内、学科间的交流与学习,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彼此融合。学科内可以专业性强些;学科间,则强调普及与推广。此外,除了骨干教师培训这样的方式外,还可以利用本校优秀教师资源或者邀请校外教育研究专家定期进行教育理念与方法的讲座,从而一定程度上缓解和改善当前我校教师教学理念落后与模糊的现状。同时,这也可以为营造我校学习、研究的氛围,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5)重新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这方面,需确立基本方法,亦即,既要有国内一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借鉴,同样也要有对国内市场前景的调研。此处需作强调的是,教务部门应充分尊重并允许各学科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当然,最后的方案的审定,理应由相关专业的专家,而非教务部门、学院或专业负责人。

总之,此次赴厦门大学参加培训,从观念到方法都颇有收获,建议校方把这样的培训坚持下去。另外,在此也向教师发展中心表示诚挚的感谢!

关闭窗口
 
CopyRight© 陕西科技大学教师发展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西安市未央大学园区陕西科技大学 邮编:71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