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轻工与能源学院 张斌
引子
2014年9月中下旬,我校组织青年骨干教师赴厦门大学进行师资培训,主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师发展、上课的艺术和方法、当前我国的经济及社会形势、当前高校管理等层面进行了交流和沟通。学习期间,感触良多。加之我们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学校近三年内新开的专业,也思索了良多。有一些想法,与大家分享。
第一部分 “教学”
“教学”之为教学,单从字面上讲,我认为有两个层次的意思,其一为“教”,其二为“学”。 “教”中之意我认为以核心内容来讲,就是以教师为中心向外映射开来的方方面面的东西。这与高等教育学当中的“教师中心”理论一致。“教”首先必须过好教师关,“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因此,教师必须是在某一专业领域掌握了全面系统知识的人。这个仅仅是成为教师最必要的条件。其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性的引导作用,因此教师在这其中需要倾注很大的心力来完成,有道德层面的,也有方法层面的。其三,高于教师个人层面的教师组织的行为因素。大学是这样的一种组织,教师是存在与这种组织当中的不同的学术职业,教师因此具有了门类特性;同时,教师在大学中也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过程,因此具有阶梯性质。
“学”中之意我认为以核心内容来讲,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向外映射开来的方方面面的东西。这恰恰与高等教育学当中的“学生中心”理论一致。“学”在我看来,就是学习技艺,学习一种谋生的手段,或者是基于兴趣的学习。而作为当今社会的“上大学”则更有一种特别的意味,可以解释为是一种体验或者经历。并且当今的上大学更像是大学或者社会向学生提供的一种需购买的服务。因此,以学生这样的特殊群体为中心的学习具有了新的含义。
基于以上对“教”和“学”的分析,我认为我们在讨论教学如何抓如何管的时候应该对实际情况进行清晰的分析。对于我们新办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我有以下一些认识。
首先对我们的现状进行分析。从“教”出发,第一,我们的教师队伍不够壮大,而壮大需要一定的时间投入,在这段时间内需要教师顶住压力。第二,新兵蛋子上前线,难免战斗力较弱,或者说我们讲课的能力还需要提升,那么解决的方法就是提升自身的素质;解决的方法可能是在自身学习的同时,需要加大师资的培训及专业培训。从“学”出发,第一,我们的生源为一本线上20分左右的学生,对于能源与动力专业来说成绩是稍微偏低的,因此在教授过程中可能需要加强讲授;个人认为,现在时髦的“翻转课堂”目前可能还不适用于我专业的教学。第二,学生学习的动力缺乏,这个现象不是我校我专业的个别现象,而是当前教学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较复杂,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解决,我认为这个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加强对教师的要求,学校能做的我认为是加强学生的学习管理;管理不只是管,还要理顺这其中一些问题,例如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等。
解决办法:抓学生管理、提升教师水平、加强专业建设。前两个问题先前已提及,经过这次学习,对专业建设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国内外教育学术界有着对“专业教育”不同的看法。通过这次学习,我认为教育是培育英才而非专业人才。因此,大学之职责便是人才式的教育而非专业或者专门人才的教育。目前大学中的专业壁垒被看成是专门人才培养的防护墙,是“人才”培养的壁垒,然而我却不这样认为。专业设置只是知识的承载,大学需要教的多是学习的方法。大学本科学成就业从事本行的比例很低,但是不能说改行的就不是人才。因此,现在大学重视通识课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学生具备更大的适应性,这是好事;但是有很多在执行的时候就走了样,通识教育成了讲故事;学生还缺失了在专业或专门教育中原本可以得到的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提高。因此,我认为,专业并不是人才培养的限制,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发挥专业在学生教育中的学习方法培训作用。结合我专业的现状,我认为可以在以下方面做出一些改动。
第一, 引入“热力发电厂电气”部分的教学
首先,电气部分的引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其次,就目前的社会需求而言,增加了就业机会;再次,从人才培养的实用性来讲,加速了学生的成型。可能遇到的问题是针对性的先修课程的变动。
第二,现有的知识体系和教学体系合理匹配
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热电方向的三大专业基础课为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和传热学,且为先修课程;三大主修专业课为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和热力发电厂。三大主修专业课程具有其明显的特点:如《锅炉原理》的锅内过程主要涉及流体力学和传热学知识,而炉内过程主要涉及传热学和燃烧学的知识。因此,根据课程特点,应该将教学体系与知识体系相匹配起来,这样首先对教学有促进作用,其次对教师的快速成长具有推动作用。
第三,对教学模式进行革新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基础课以及大专业课不缺乏“难课”,而针对我专业生源的特点,个人认为教师的引导作用相当重要。因此,需要在稳固一轮教学后,对课程教学做一些革新。如对于《热力发电厂》课程中的“热力系统”部分可以引入“案例式的教学”:如选取就近的热电厂作为案例,尽量获得其运行参数、影像资料、DCS控制界面示例等;其次,结合制浆过程的“蒸发-燃烧”单元,获取造纸厂自备电厂的相关运行参数、影像资料、DCS控制界面示例等。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突出专业特色、增加学生就业资本均有益处。
第四,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筛选
目前,第一轮主要的教学环节基本结束。发现有些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重复。个人认为针对此问题有两个解决方案:首先,选择性的侧重,同一内容讲授的侧重点差异,讲授的深度差异;其次,对该内容进行教授程度的确定,不再重复出现,课堂教学中可提但不细讲。通过以上的改动,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课程体系更加明朗,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相互映衬,专业资源巩固,专业得到了发展。这也算是这次学习当中的践行吧。
第二部分 教学理念和艺术
教学理念就是在教学观当中,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其实是一种教学情感的体现。放眼全国各个阶层高校,似乎都在强调教学理念这一概念,这次厦门大学之行,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厦门大学在教书育人方面的独到见解。
教学艺术如果说通俗一点可以认为是如何让课堂更完美,让学生听课的效果更好。
那么在我看来其实教学理念和教学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学理念如果微观化,可以具象到一门课程的教育目标;而教学艺术是针对一堂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艺术以教学理念为纲,教学理念需要通过每一堂艺术性的教学来实现。然而,教学艺术有很多局限性,可以表现为“科科不一,堂堂不一”。因此,对于教学环节,不必太过苛求其“美”的享受。
针对教学理念和教学艺术,学界一直有哪种教学方法好之类的争论。就目前我们专业的实际情况,我认为“讲授法”是最为合适的方式。本科生学习的阶段,实际上是学习方法的阶段,虽然已经不算是纯灌输性的教学,但是仍需要很大程度的灌输。在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之后,可以展开多元多层次的教学。换一种说法,教学理念必须与时俱进,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个体特征,但是教学方法并不一定是越新越好。那么,现在时髦的微课、慕课我们需不需要去做?答案是肯定的。作为教学研究和尝试,新鲜的事物需要我们去实践,但是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必须要弄清楚课程或者专业实际需要,这种时髦的东西是不是普遍适用。
后记
通过这次培训,对教育教学有了深层次的认识,并在观摩课中学习了高水平的教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结识了更多的朋友,拓宽了知识视野。可以说天天有收获。感谢学校给予我们这次学习交流的机会。希望这种培训继续办下去,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