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由西北联盟、西安交通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办,西安翻译学院承办,以“数智赋能,创新发展”为主题的第三届数智赋能外语教师发展研讨会在西安翻译学院召开。来自西北地区40余所西北联盟高校的百余名专家学者聚焦人工智能赋能外语教育变革与教师发展路径,围绕智能技术应用、教师角色转型、课程建设等议题,共同探索外语教育数智化的前沿理论与实践创新。我校方芳、张雨晴两位教师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与同行展开深度学术交流。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围绕数智时代外语教育的前沿议题依次展开阐述,从不同维度探讨了数智技术与外语教育的深度融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二语习得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徐锦芬围绕“如何用AI辅助文献阅读”“如何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献”两个问题,基于案例展开深入探讨。她提出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需要数智技术赋能,更要在理念上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动态平衡。《外语与外语教学》主编、大连外国语大学教授邓耀臣从学术期刊视角出发,提出了人工智能赋能外语教育教学的“八维”框架。他认为,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AI与外语教育的深度融合路径,及其对教学模式和教师发展的推动作用,助力新时代背景下外语教学的创新发展。澳门大学教育学院教授Barry Lee Reynolds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要求外语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型为学习设计者,建议构建课内外学习的动态耦合机制,通过数智技术实现教育场景衔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应对AI技术对语言教学模式的根本性重构。西安交通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高洋依托《理解当代中国》读写课程,探讨了数智技术在外语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应用,从课程设计和思政元素等角度探讨了数智元素融合融入外语读写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具有专业能力和家国情怀的外语人才。西安翻译学院教务处处长秦晓梅聚焦英语教学中现存的重难点,提出提升教学质效的解决方案,并倡导构建“技术为用、育人为本”的课程改革框架。
主持人发言结束后,会议进入“博导面对面”和教学工作坊环节。多位博士生导师与参会学者进行线下探讨,对教研过程中的难题,如教材一体化、教师教研素养等问题进行精确解答。
本次会议汇聚了外语教育及教师发展研究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西北联盟40余所高校的近百位师生。此次研讨会的召开,不仅提升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还对助推西北地区外语教师教育创新升级,为数智时代下的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我校两位参会教师表示,通过此次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既拓展了理论视野,也获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将为推动我校外语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新思路。此次会议取得的丰硕成果,必将对西北地区外语教育的创新发展产生深远影响。